沈家往事_第3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节 (第3/4页)

丝袜都是次品,卖不出去,亏了不少钱!”

    ??“童装也没有人来买,我拿去服装店,让店老板帮我销售,挂着一直无人问津,童装也亏了不少钱,后来我去摆马路摊,运气不好,又遇到了城管,被城管抓了,罚款,唉,真是一言难尽啊,我不是没有努力过,可我只是一个钳工,离开了工厂,真是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是做生意的材料......”

    ??听着父亲抱怨,沈瑾萱的心情也很沉重,是啊,这就是命运,投胎无法选父母,父母的经济条件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沈瑾萱初三就考到全班第一,结果父亲沈佳勇给女儿志愿填了个师范中专,幸亏沈瑾萱自己争气,成绩超越了师范大专班的学习,师范大学的校长开会讨论,破格让沈瑾萱进入大专班,对于这件事,沈瑾萱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好父亲太重要了,一个无能的父亲会影响孩子的前途!

    ??第76章 知青家庭

    ??沈瑾萱不能责怪自己的父亲,沈佳勇也挺不容易的,他读到高一,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云南插队,建设祖国边疆了,作为上海知青,沈佳勇这一代人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为国家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在云南工作了十三年,沈母把儿子调回苏州,又在苏州印染厂工作了十三年,加上之前去云南插队了五年,沈佳勇的工龄达到了三十一年,后因病退提前退休,回到了上海,真是不容易啊,在上海知青群体也数量庞大,根据《上海知青网》的统计,上海赴安徽省知青共149421人,上海赴黑龙江省知青共165186人,其中兵团、国营农场、林场138140人,插队27046人。

    ??上海赴内蒙古知青共7697人,其中内蒙古农场6100人,插队1597人。上海赴江西省知青共118805人,其中插队106856人,农林场和建设兵团11949人。上海赴云南省知青共55944人,其中插队10065人,建设兵团农林场45879人。上海赴贵州省知青共11953人,以上七地上海知青总计约532775人,除了以上七地上海知青外,还有赴上海市所属江苏盐城大丰农场、安徽黄山茶林场的大批知青,该两地上海知青人数大致如下:上海赴江苏盐城大丰农场知青65000余人,上海赴安徽黄山茶林场知青近万人,合计以上离开上海市区的九个地方的上海知青人数,总共约607000人左右。

    ??上海当年尚有一些回乡知青,但数量不多,70年代始上海重新恢复在本市范围内四个面向进行中学毕业生分配,这其中每年又有大批知青被分配至本市郊县农场和农村务农,这类知青基本都可以逐次上调回上海市区另行安排工作,因此他们与上面赴外地,尤其是完全脱离上海被分赴前七地五十三万多知青相比,在离乡背井、路途遥远、寄人篱下、思乡心切和生活艰苦等等精神和物质各种压力方面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沈瑾萱也查过这些资料,深知自己的父亲只是上海知青之中的一个代表,当年沈佳勇去插队是响应国家政策,知识青年支援建设祖国边疆是很光荣的事情,家家户户的年轻子女都要去,不是沈佳勇一个人,沈瑾萱作为知青子女,能够理解父亲的苦,自己是知青子女好不容易回沪,还遇到了爷爷奶奶,二姑、五叔的阻碍,受了多年的苦,虽然命运如此艰难,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压力都比沈娜和沈茅重很多,但沈瑾萱不愿意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我的父亲是为建设祖国边疆奉献了青春,作为沈家的第三代,我也不能输给沈娜和沈茅!”

    ??她一言不发,低头吃饭,暗暗下了决心,吃完饭后,沈瑾萱站了起来。

    ??“爸妈,我吃好了,我去洗碗,我明天就回学校,我还是住学校宿舍,学校的环境和宿舍居住条件都比我们家好多了,我留在学校安心学习!”

    ??“好!”沈佳勇点了点头,见女儿很懂事,丝毫都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沈佳勇也吃完饭,林玉珍体贴的从丈夫手上接过饭碗。

    ??“我去洗吧,你去医院照顾姆妈吧!”

    ??“好,玉珍,辛苦你啦!”沈佳勇站了起来,往外走,又想起了什么走了回来,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递给妻子林玉珍。

    ??“给瑾萱买点饼干,泡面,带到宿舍里面吃,我这个做父亲的对她关心不够,这段时间,一直在医院里陪护姆妈,对这个家,对你和女儿关心不够,我心里也很愧疚的,你们母女俩跟着我吃了不少苦!”

    ??林玉珍点了点头,“知道了,我会给瑾萱买的,你放心去照顾姆妈吧!”

    ??等沈佳勇走了之后,林玉珍才帮着沈瑾萱洗完了碗,陪着女儿在写字台边坐下,看着昏黄的灯光洒在沈瑾萱的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