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_第17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6节 (第1/2页)

夫人呛茶了:“咳咳,”用帕子压,都压不住。
  老夫人挥手让捶腿的丫鬟退下:“恩?你说谁?是珉瑞抱着一个四五岁孩童?”
  一直跟在老夫人身边的老嬷嬷,微笑地冲老夫人点了点头。
  第二百七十二章 茯苓糕(一更)
  陆畔的娘,过了最初的惊喜和惊讶劲儿,也止了咳,心算了一下陆畔十八岁的年纪。
  又笑自己,刚刚怎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实属不该,还给自个的心口弄得怦怦跳。
  不过,对于她儿子能抱着的孩子,她仍旧很感兴趣。
  要知道几个外孙见到珉瑞,那都是跟老鼠见了猫似的,直往后躲。
  于是,陆畔的娘、国公府夫人,对身边的大丫鬟嘱咐,再去仔细打听打听那孩子的来历,离府前,唤到咱们院儿来,我要瞧瞧。
  却没想到,大丫鬟没一会儿就转回身笑着告诉说,听说老夫人已经去松涛阁了,还不准人通报少爷。
  “噢?”陆畔的娘想了想,笑着摇了摇头,“那咱们也去瞧瞧?”
  “公主,您慢着些,慢着些。”只有秦嬷嬷时而还叫老夫人公主,她伺候了公主一辈子。
  老夫人下了步撵,过了假山,指向小亭子,“别再往前了,不要扰了他们,就坐在这里瞧瞧吧。”
  她眯眼先望了望对面一身蓝的孩子,之后,她就将目光放在了孙儿身上,眼里是慈爱无比,像怎么瞅也瞅不够似的,仔细观察孙儿的表情。
  此时,小亭子对面的松涛阁里。
  钱米寿正站在陆畔面前,一一展示这段日子学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教的。”
  钱米寿笑得眯起眼:“是姐姐呀。”
  因为从小将军哥哥的脸上,发现了哥哥满意的表情,所以小人就更来劲儿了: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呵,这是谁做的诗。”陆畔放下茶杯,认真地和孩子对视。
  谁做的?不道啊:“反正是姐姐教的。”
  如果宋茯苓此时在,会在听到陆畔问这话时,心里猛的一跳,没人提醒不注意,我天,怎么嘴一秃噜就给后朝的诗教了,光记着是小学课本上学来着。
  不,清朝并不算是太往后,宋茯苓你还顺嘴秃噜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陆畔等啊等,想等下句,却没了音:“怎的不念了?”
  钱米寿两手一摊:“可是没了呀,姐姐就念了这么一句,是来到这里下大雪的时候,她推开家门,张开两个胳膊伸懒腰时念的,让我听见了,我就记下了。”
  小黑板,划重点,伸懒腰,恩,陆畔接过顺子递过来的热茶,抿了一口。
  接着,米寿再开口读的诗,第一句就让他意外地挑挑眉。
  没想到,宋茯苓竟教了这首诗。
  只听,童音在抑扬顿挫道: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陆畔问钱米寿:“你懂这首诗的意思吗?”
  钱米寿说:
  “我懂一夜征人尽望乡。
  姐姐说,这一夜,既是指时辰上过了一宿的意思,又可以理解为是整个夜色中的人,所以叫一夜。
  而且不直接说他们想家了,而是说他们都往家的方向瞅。
  夜里又黑漆漆的,看不到月亮什么的,更不用说能看清家了,就只能由笛子声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
  哥哥,我姐姐讲的对不对,好不好?”
  陆畔沉默地回望钱米寿,脑海中是他第一次随父出征的场景。
  那时候,他十四岁,也看到了很多和他当时一般年纪的士兵。
  有很多兵士,在恶战后,哭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