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七章尔虞我诈! (第1/3页)
紫禁城,金銮殿。 这样到了第二天,文武百官上朝之后,崇祯皇帝也在龙椅上高坐了,才刚刚说了一句:“众爱卿可有本上奏啊?” 温体仁已经出班跪倒道:“启禀皇上,微臣有本上奏!” “哦,温爱卿是什么事啊?” 崇祯皇帝听了倒很有些惊讶,要知道温体仁当了多年的内阁首辅,却非常‘乖巧’,无论对于辽东抵抗清军南下,还是对付国内肆虐的农民军起义,未尝献一策。 可是今天居然如此积极?倒是很出乎他的预料了。 倒是温体仁,所谓老而弥坚(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就是不慌不忙的说道:“此次中原行营获得大捷,固然是可喜可贺,只是老臣听说巨寇张献忠部已经逃入山中,如今却耗时日久,不能拿下的,所以老臣考虑不如招抚于他,也可大大减少国耗啊!” “招抚?”崇祯听了就是一愣,之前中原行营的奏折上,不是说巨寇张献忠部已经被围潜山,插翅难逃了吗?怎么这位忽然又变成要招抚了? 至于站在温体仁附近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听了更是心中愤怒,他身为中原剿寇方略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再加上杨山芦又是在前线作战,所以了解的比温体仁更加清楚…… 知道现在张献忠已经是苟延残喘,拿下指日可待!可是现在呢,却想跳出来摘桃子? 于是杨嗣昌当即做好准备,等到姓温的说完后一定要表示反对的!不料他却低估了温体仁为此做的精心准备。 接下来温体仁已经展开他的忽悠大法,极力描述起招抚的好处来,第一,中原行营现在重兵围困潜山,每天耗费的钱粮巨大,招抚成功后就可省去这笔负担。 第二,招抚还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毕竟现在中原各地,除了张献忠之外,其他大大小小的流寇也是非常多的,张献忠部就是其中的代表。 可这要是把代表人物张献忠部都给招抚了,那么其他那些大大小小的流寇,是不是也会跟着望风而降了呢? 不得不说他这一番话,就是把崇祯给忽悠的心动了,特别是那个减少钱粮消耗的建议,更是让他心动! 要知道今年大明又是一个大灾年,很少下雨,南北各地那是饥荒遍野,粮食歉收…… 所以如果可以少花钱粮,然后办成事情(只要流寇投降了也就没有危害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这个时候,又有不少东林党人一起出班附议,而他们的理由就更加玄妙了,说是如今天干少雨,可能是中原大动刀兵,上天震怒的缘故,所以还是要有好生之德,减少杀戮为好。 既然这样,崇祯听听觉得也不错,就是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既然如此,老爱卿建议招抚,可有把握?” 温体仁就是连忙道:“启禀皇上,此事老臣有十足的把握,甚至愿意立下军令状的!”温体仁心想笑话,张献忠都求到我这里来了,还能没有把握么! 当然温体仁也知道,如果此事由卢蛮子去办(卢象升的绰号),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接着就道:“当然这个招抚事关重大,还需要得力之人前去操办的,老臣在此推荐见任两广总督熊文灿!” 接着他就向崇祯隆重介绍了一番熊文灿的丰功伟绩,例如“讨海贼有功”之类的等等。 而崇祯听了就是觉得非常有道理,毕竟熊文灿是有成功的事例的,以前就成功招降了海盗郑芝龙,所以现在去招降张献忠的话,应该也是可行的吧…… 而此时熊文灿就在京城,于是崇祯皇帝当即就召见于他,说了此事后,熊文灿也当即欣然领命。 而这样定下来之后,还有一件小事情,那就是既然定下了招抚的基调,原来主持剿寇的五省军务总理卢象升,也就没必要留任了。 让熊文灿去顶替他的职务就足够了,从而方便执行接下来的战略。 对此崇祯觉得也有道理,同样就予以同意了。 倒是杨嗣昌,听了就是非常着急,甚至他都没想到的,连东林党